形态描述
翅展 雄25--33 mm,雌35--42 mm。
形态 触角干浅黄色,栉齿棕黄色;下唇须橙黄色;头、胸和腹部浅橙黄色;足浅黄色,前足腿节和胫节浅橙黄色。前翅黄色;内线和外线浅黄色,从前缘外斜至中室后缘,折角后内斜,两线间布棕褐色鳞,形成折带;翅顶区有两个棕褐色圆点,分别位于R4脉与R5脉,M1脉与M2脉间;缘毛浅黄色。后翅黄色,基部色浅,缘毛浅黄色。
雄性外生殖器 钩形突基部宽,端半部裂开成叉状;抱器瓣长,基部宽,端部窄 向背面弯曲 瓣端部和腹缘被细毛;囊形率不发达。
卵直径0.5~0.6 mm;扁圆形,淡黄色。
幼虫体长30~40 mm;头黑褐色;体黄褐色;背线较细,橙黄色,在第一至三、第八、第十腹节中断,在中、后胸和第九腹节较宽;气门下线橙黄色;瘤暗黄褐色;第一、二和第八腹节背面有黑色大瘤;瘤上生黄褐色或浅黑褐色长毛;胸足褐色,有光泽;腹足浅黑褐色,有浅褐色长毛。
蛹长l5mm左右;黄褐色,背面被短毛,臀棘末端有钩。
观察标本 6♂♂5♀♀,北京、l964.Ⅵ.26、赵仲苓采;l7♂♂11♀♀,黑龙江伊春岱岭、l968.Ⅷ.2、林虫组采。
形态 触角干浅黄色,栉齿棕黄色;下唇须橙黄色;头、胸和腹部浅橙黄色;足浅黄色,前足腿节和胫节浅橙黄色。前翅黄色;内线和外线浅黄色,从前缘外斜至中室后缘,折角后内斜,两线间布棕褐色鳞,形成折带;翅顶区有两个棕褐色圆点,分别位于R4脉与R5脉,M1脉与M2脉间;缘毛浅黄色。后翅黄色,基部色浅,缘毛浅黄色。
雄性外生殖器 钩形突基部宽,端半部裂开成叉状;抱器瓣长,基部宽,端部窄 向背面弯曲 瓣端部和腹缘被细毛;囊形率不发达。
卵直径0.5~0.6 mm;扁圆形,淡黄色。
幼虫体长30~40 mm;头黑褐色;体黄褐色;背线较细,橙黄色,在第一至三、第八、第十腹节中断,在中、后胸和第九腹节较宽;气门下线橙黄色;瘤暗黄褐色;第一、二和第八腹节背面有黑色大瘤;瘤上生黄褐色或浅黑褐色长毛;胸足褐色,有光泽;腹足浅黑褐色,有浅褐色长毛。
蛹长l5mm左右;黄褐色,背面被短毛,臀棘末端有钩。
观察标本 6♂♂5♀♀,北京、l964.Ⅵ.26、赵仲苓采;l7♂♂11♀♀,黑龙江伊春岱岭、l968.Ⅷ.2、林虫组采。
生物学
生活习性 华北地区一年发生二代;以幼虫群集一处越冬;翌春开始危害嫩芽,6月中下旬在落叶层下吐丝结茧化蛹,茧椭圆形,灰白色,6月下旬至7月上旬开始羽化出成虫,卵产于寄主植物叶反面,每卵块约由80--200粒卵组成,卵块外被黄色毛,
初龄幼虫群栖在近地面嫩叶反面。第二代成虫于8月底出现,成虫趋光性强。
寄主植物 樱桃、梨、苹果、桃、梅、李、海棠、柿、蔷薇、栎、山毛榉、枇杷、石榴、茶、槭、刺槐、赤杨、紫藤、赤麻、山漆、杉、柏、松等。
防治
(1)利用初龄幼虫和越冬幼虫吐丝结网群集一处的习性,捕杀幼虫。
(2)灯光诱杀成虫。
(3)喷洒除虫菊石油液和硫酸烟精液毒杀幼虫。
天敌 已知寄生性天敌有24种。
初龄幼虫群栖在近地面嫩叶反面。第二代成虫于8月底出现,成虫趋光性强。
寄主植物 樱桃、梨、苹果、桃、梅、李、海棠、柿、蔷薇、栎、山毛榉、枇杷、石榴、茶、槭、刺槐、赤杨、紫藤、赤麻、山漆、杉、柏、松等。
防治
(1)利用初龄幼虫和越冬幼虫吐丝结网群集一处的习性,捕杀幼虫。
(2)灯光诱杀成虫。
(3)喷洒除虫菊石油液和硫酸烟精液毒杀幼虫。
天敌 已知寄生性天敌有24种。
国外分布
国内分布
河北、山西、内蒙古、辽宁、吉林、黑龙江、江苏、浙江、安徽、福建、江西、山东、河南、湖北、湖南、广东、广西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、陕西、甘肃